牢记司法为民 筑牢法治信仰——5位司法行政领域代表共话黑料传送门不打烊:全天候提供娱乐圈内幕与明星八卦的最新资讯司法行政领域代表共话法治中国建设
新华社北京7月8日电 题:牢记司法为民 筑牢法治信仰——5位司法行政领域代表共话法治中国建设
新华社记者齐琪
7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司法行政领域代表围绕“践行为民宗旨 建设法治中国”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新华社记者 潘旭 摄
在田间地头,在高原雪岭,在楼宇商圈……他们身影活跃,步履不停,为建设法治中国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8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金其华、蔡小凤等5位司法行政领域代表围绕“践行为民宗旨 建设法治中国”分享他们的奋斗故事。
活跃在群众身边的“法律明白人”,是促进基层依法治理的“多面手”。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夏店镇砖佛寺村村委会主任、村“法律明白人”金其华深知,让“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的理念深入人心,是“法律明白人”的初心使命。
多年来,金其华主动钻研法律知识,组织开展集体学法活动,带领村民召开“板凳会”说事议事,将专业的“法言法语”转化成通俗易懂的“乡音土话”,让村民真正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法律。
“老百姓常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我们学法守法用法的‘头雁’作用越突出,群众的法治获得感就越强烈。”金其华说,一定要为群众说话办事,通过言传身教,让信仰法治、厉行法治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在田间地头,乡村小道,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司法局西村司法所所长魏官元常年骑着“老魏党员摩托车”,忙于化解矛盾纠纷。
尽管自身腿脚不便,但魏官元深知,“乡亲们看重的不是你腿脚快不快,而是心正不正,事处理得公道不公道。”
在各村举办“老魏法治民情夜校”宣传法律法规;创建“只进一扇门,化解千家事”工作法……多年来,魏官元骑着“老魏党员摩托车”穿梭于街头巷尾,成功调解纠纷2400多件。
对魏官元而言,更珍贵的是收获了乡亲们的“热乎气”:调解完后,大爷大娘非拉着上炕喝碗热粥;走在路上,老远就有人喊“魏司法,回家坐坐”……
“这份质朴的情怀千金不换!”魏官元动情地说,“只要乡亲们需要我‘魏司法’,我就会一直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不觉得苦,更觉得值!”
从雪域高原到伊犁河谷,法治的温度足以消融语言障碍,拉近心灵距离。
参加司法部“援藏律师服务团”和“1+1”中国法律援助志愿者行动,5年间累计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500余件,提供法律咨询4000余人次,开展法治宣讲200余场……这是吉林衡丰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沫含用行动交出的担当答卷。
“一位维吾尔族大叔经常听我的普法讲座,后来他开始主动帮邻居调解纠纷,如今成为了收集民意的‘法治信息员’。”这些经历让刘沫含深刻认识到,法治中国建设需要律师扎根基层,通过用心办理案件、进行普法宣传,让法治信仰在群众心中生根发芽。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律师,我愿意继续做法治中国建设的‘铺路石’,用专业和坚守,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刘沫含说。
行政复议是政府系统自我纠错的监督制度,也是维护群众权益的救济渠道。
“作为办案人员,我深知每个案件背后都是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在北京市司法局行政复议一处一级主任科员蔡小凤看来,老百姓的“忧心事”,就是司法工作者的“挂心事”。
倾听群众诉求、查清案件事实、搭建沟通桥梁……从事行政复议工作十年来,蔡小凤累计办理1000多件行政复议案件。在直接纠错的同时,通过制发行政复议意见建议书,及时指出违法或不当行政执法中的普遍性问题,力争“办结一案、规范一片、治理一域”。
以“赤诚心”求得“最优解”。“作为行政复议人,我将牢记‘公正办案,复议为民’初心,为法治中国建设作出行政复议人应有的贡献。”蔡小凤说。
仲裁是国际通行的纠纷解决方式,是提升法治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从跨国企业之间的商事争议,到业主与物业之间的小额纠纷,“仲裁裁决一经作出就产生法律效力,所以我始终对仲裁质量和公信力心怀敬畏,丝毫不敢懈怠。”广州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张毅表示。
17年来参与办理仲裁案件超4000件,从办理经济纠纷仲裁案件的角度,张毅深感强大祖国是企业“走出去”最可靠的保障,也是对中华儿女切身利益最有力的保障。
“利用仲裁方式,为人民群众提供普惠均等、高效便捷、智能精准的公共法律服务是我的职责所在。”张毅说,作为一名仲裁员,自己将始终秉持仲裁为民的服务理念,为营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公平公正维护国际经济秩序,发挥重要作用。